一、律师突然变得很“廉价”
之前在很多人心里,律师是一个“上流社会”的职业,他们往往自带光环,不管走到哪里,头顶上都悬挂着诸如“沉稳”、“智慧”、“善辩”等标签,一些欧美、香港地区的律政影视作品也把律师们渲染成了在法庭上思维缜密、逻辑清晰、侃侃而谈的精英形象。人们心中的“大律师”更是遥不可及,在法庭上简单几句话轻易便能获得巨额财富,十分体面。观察一下我们的如今生活,随着法治社会的日益发展,大家的法律意识也一天比一天强,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从普遍的私力救济开始向法律救济迅速发展,因此拥有一个律师朋友,慢慢从一种高端社交资源,变成了生活刚需。
刚需,意味着人人都能找得起律师,更意味着通过律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变得很容易。
换言之,从某种程度上讲,律师服务似乎开始走下“神坛”,律师行业步入一片“红海”。
果真如此吗?
只要我们在网上搜索“律师”二字,结果页面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夹杂着“免费律师”、“免费咨询”等关键词,其中不乏在线答疑解惑、提供法律问题解决方案的网站,里面充斥着天南海北各种律师资源。这种网站看久了,会给人一种挑选商品的感觉。
二、免费,往往最贵
既然是商品,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便是“性价比”。
追求性价比的当事人会关注自己花相同的钱,哪个律师能带给自己的价值更高;或者解决相同的问题,哪个律师的报价更低。
在这个坐公交车都可以随机满减的时代,薅羊毛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本能。
我遇见过不少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当事人,这些人跟我碰面以前,或多或少已经查阅了相关的法律法规,有些当事人已经就相同的问题咨询了好几位律师。然后秉着一种审视的态度,来让你回答他的问题。言辞中大量充斥着诸如“我在网上查的……”、“XX律所的律师说……”这类的话语,似乎他们并不是来求助的,而是来让律师们去帮忙论证他的办案思路是多么正确,最后不忘问你一句:“你说我要是按照这个方案去告他,官司肯定能赢吧?”
当谈及律师费的时候,更是如数家珍,把之前聊过的四五个律师的报价都罗列出来,然后有理有据地论证他心中合理的价位应该是多少;还有一些退休的大爷大妈,带着笔拿着本子,跑到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去问如何能够雇到免费的律师?需要开什么证明?存款数额最高允许多少钱?更有甚者,把律师当成他情感生活的指路明灯,深夜甚至后半夜打电话倾诉自己的遭遇,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……
这种情况大量存在,因此一些律师迫于无奈,在微信签名处写上了“咨询法律问题请支付咨询费”。
于是有杠精嘲笑道:“至于吗?这律师想钱想疯了吧,不就是回答几个问题吗?”
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:任何律师都没有给你免费解答问题的义务,尤其是免费陪你聊家常扯废话。而且,好律师真的并不廉价,甚至非常昂贵。
遇到前文那种得寸进尺的咨询者,别心疼资源受损,悄悄拉黑就好。
三、专业和业余的差距,有时候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
诚然律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,通过出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时间来换取律师费。但并不代表当事人花了钱,律师就需要无条件地迎合、满足当事人各种要求。
其实,律师和医生一样,都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,解决问题都讲究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。需要在复杂的表象中找到核心的问题症结,然后对症下药。
如果一味贪便宜、找了庸医神婆,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,最后往往雪上加霜,贻误良机。
如果患者捏着百度知乎查来的资料与医生讨论自己的病该如何治疗,同样是对医生专业技能极大的不尊重。
所以,与律师沟通,请遵循以下几个原则:
1、永远记住,免费的,永远都是最贵的。
2、如果您并无委托意向,请务必先询问律师咨询的收费情况,如确实无法承担或不愿承担,请不要浪费双方时间。
3、不要拿其他律师的收费标准作为砍价的依据,您的依据毫无道理。
4、如有委托意向,与律师见面前请备齐所有证据资料。切忌空口白话与律师交流,任何医生都不敢未经问诊就开处方抓药;同理,任何律师的结论都需要证据支持,更需要对自己的法律意见负责。
5、切勿以为自己查了几个法条,看了几则案例就能够指导律师如何办案,更不要试图用自己的逻辑去推演法律逻辑,法律事务很严肃,容不得想当然。
四、结语
最后,希望广大同行们能够共同保护我们的律师行业,因为我们这条路并不好走;更不要为了推广自己、为了赚取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去轻易贬低同行、贱卖自己。